TPM管理的由来及发展
来源/作者: KTPM新益为 丨 发布时间:2020-12-16 丨 浏览次数:
本文摘自以上书籍,作者:新益为
TPM咨询服务中心TPM咨询公司概述:作为当前世界最主流、最常见的设备保养与维修管理体系,TPM管理体系席卷美国、欧洲、日本,并在中国不断得以发展。TPM究竟是什么,又会给企业发展带来怎样的全新变化?
TPM的核心,是设备管理、设备保养与维修,它的诞生,与工业革命息息相关。伴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,机械化生产逐渐替代传统手工业生产模式,这就需要有人对设备进行专项管理与维护。工业革命初期,由于机械加工业规模小、设备简陋,所以设备的维修一般由操作工负责,并无专门的设备管理,但它已经形成设备管理的雏形。
随着科技发展,尤其是工业科技呈现爆发式发展,机械化作业的越来越普及,克服了手工作业的质量不稳定、无法大批量生产、成本高等缺点,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首选。尤其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,美国的制造加工业对机械装备的依赖性越来越突出,伴随而来的设备故障率也与日俱增,严重影响着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升。
相比较工业革命初期较为简单的设备管理与维护,随着设备构造日益复杂和庞大,先进设备的维护越来越困难,其本身的品质以及组合精度严重影响着产品的质量,加上操作者不熟悉设备的性能和机能、误操作、延误管理等,几方面因素导致设备维护成本不断增加。设备频繁损坏,导致生产不能有效进行,这时候,专业化的设备管理已经原来越来越受到关注。从这时候开始,专业化设备管理正式成为一门专业学科,不断启发TPM的诞生。
1、事后维修 (BM)
事后维修(BM),即为“发生故障后再维修”,主要在1950年以前广泛应用。为了解决日益频繁的设备问题,美国制造业提出了“事后保全(Breakdown Maintenance ,BM)”,即当装备出现故障后马上采取应急措施进行事后处置。
这一时期的工业生产设备,显著特点是半自动、手动操作设备较多,结构较为简单,因此工人可以自己动手修理,不会对生产造成过大的影响。事后维修的特点是不坏不修、坏了再修, 它从上世纪初一直持续到40 年代。
2、丰田JIT模式
事后维修(BM)在欧美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,而在东亚地区,由于日本较早进入工业时代,所以其对于设备维护、保养也颇受关注。1935年丰田喜一郎提出了JIT思想,1937年编制了业务权限规范,斌逐渐星辰完整的体系。这种结合了西方管理模式与东方儒家文化的全新经营管理思想体系,为丰田开创了一条有别于欧美企业的发展之路,并对机械设备管理开创出新的理念,即“精益生产”。
精益生产,就是零浪费的生产。精益生产(Lean Production)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国际汽车计划组织的数位教授专家对日本“丰田JIT(Just In Time)生产方式”的赞誉。精益生产提出了如下五项基本原则,对未来的TPM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。
①用最终用户的观点确定价值 Value ;
②识别每个产品族的价值流 Value Stream ;
③使产品流动 Flow起来 ;
④由客户拉动 Pull企业的行为;
⑤整个企业趋于尽善尽美Perfection;
在必要的时间,以最低的成本,完成必要数量的必要产品,这是精益生产的核心,其对设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,所以必须快速精准解决设备问题,从而保障生产活动的进行。丰田的JIT模式对于未来的TPM产生了长远的影响,并不断与设备管理学科相结合,形成了一套全新的体系。
3、预防维修 (PM)
20世纪50年代之后,全球进入经济发展黄金期,各种复杂的设备不断出现,零件数量愈发增多。这时候,修理所占用的时间已成为影响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。另外,人们发现设备故障总在某个部位出现,因此在维护时主要去查找薄弱部位并对其进行改良。
此时,事后维修(BM)已经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。为了尽量减少设备修理对生产的影响,美国提出预防保全制度,苏联提出计划保全制度,即PM(Preventive Maintenance) ,通过对设备的“物理性检查”预防其故障的发生,从而达到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目的。
预防维修的核心,是对周期性的故障提出预防维护。它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设备维护与保养工作。
①设备的日常维护(清洁、检查和润滑)。
②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,及时掌握设备的劣化状况。
③对设备的劣化采取复原活动。
预防维修(PM)的诞生,标志着设备管理开始由事后维修向定期预防维修转变,强调采用适当的方法和组织措施, 尽早发现设备隐患,通过预防和修理相结合,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。预防维修(PM)与事后维修(BM),被管理界称作传统的设备管理时期。
4、改良维修 (CM)
随着预防维修(PM)的应用日益广泛,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,设备的许多故障是周期性出现的,这就意味着设备的维修与保养有规律可循。于是,企业出现了通过对设备的改进,以减少故障的发生,或简化对故障进行检查和修复,以延长设备寿命的改善活动“改良保全”( Corrective Maintenance)。
改良维修(CM)已经将设备管理推至更加精准、专业、体系化的阶段,一方面会记录日常检查结果和发生故障的详细情况,另一方面也会对故障发生源进行有效的改善。
5、维修预防(MP)
1960年后,设备维修与保养进一步发展。为了保证设备不出故障、不制造不良品,又出现了“维修预防” (Maintenance Prevention)。它的核心就是从设备的设计阶段就开始对设备故障进行控制,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无故障和简便的日常维护。维修预防MP是依据对设备的运行和维护情况的完整记录,帮助设计人员对设备的结构进行改进。
最终,美国通用公司将BM、PM、CM、MP四种活动结合起来称之为“生产保全” ( PM ,Productive Maintenance ),提出了一套系统的维护方案,从此出现了设备管理的科学方法,这就是TPM的雏形。
6、全员生产维修TPM
将欧美的生产保全与东方思维相融合,最终,日本电装公司于1971年正式提出全员生产维修的理念,它就是TPM,通过全员参加的设备保全管理来提高生产效率,使生产效益最大化。
这一全新的模式,立刻受到日本与欧美企业的广泛欢迎。1971年,日本设立了全日本PM奖,丰田公司的下属企业日本电装公司首先得奖;20世纪80年代, TPM作为一套有效的企业管理体系,得到了广泛认同,世界上许多公司引进了TPM系统。
随着TPM在全球得以广泛应用,TPM本身也在不断完善,从最初的设备维护管理,发展到安全、健康、环保、质量、产品开发、供应链、人事培训和办公室管理等各个领域,形成了一套综合性的企业管理体系,适用范围不再仅限于生产部门,包含了其他非生产的各个部门,形成集团化全员参与的行为。日本、韩国、美国都是TPM的重要推广地区,到了20世纪90年代,全球的制造企业都开始推行TPM模式,中国也加入到这一浪潮之中。
从TPM的由来和发展可以看到,TPM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经历了设备管理领域近百年的不断发展与完善,结合了之前各种模式的特点,所以具备完善的理论和实操经验,这是其能够走俏全球的重要原因。时至今日,未采用TPM和已采用TPM模式的企业,在设备维护领域中具有非常明显的差距。
据统计,在未推行TPM的工厂里,其维护成本中约50—60%都是不必要的支出,花费的时间中约50—60%都是不必要的时间。造成二者呈现这样的差距,是因为这两点决定的。
①几乎一半的维修活动属于“响应性维护”,而此类维修成本比预测型维护高了近10倍。
②25%的维修活动属于预防型维护,而此类成本比预测型维护高5倍。
在工厂推行TPM后,维修费可降低30%,停机时间可降低20%。甚至在工厂推行预测型维护的初期,设备备件库存成本就可以降低10—30%。由此可见,对于制造行业,推行TPM势在必行,这是降低生产成本、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。
- 上一篇:《TPM/KTPM精益管理实战》前言
- 下一篇:TPM活动的特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