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PM管理与精益生产的融合
来源/作者: TPM咨询服务中心 丨 发布时间:2019-12-20 丨 浏览次数:
KTPM新益为TPM咨询公司概述:如今,精益生产和TPM管理被我国企业广泛应用,深受欢迎,但大多数企业推行时只会选择其中之一来进行管理变革,这也符合大部分企业对二者的认知:它们是两个不同的管理理念。其实,TPM管理和精益生产也是可以有机结合的,而且效果可能会更显着。
TPM管理与精益生产
1、精益生产
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,为了使丰田汽车追赶美国通用、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,日本丰田公司的大野耐一、新乡重夫先生等人花费数十年,探索出了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一精益生产。
精益生产虽有独特的运行特征,例如“看板生产”,但精益生产同时吸纳了许多已有的管理方法,例如,基于泰勒科学管理方式的“作业标准化”、工业工程(IE)被广泛用于产线与动作的分析与改善、全面质量管理( TQM )的持续深化等。
精益生产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提高生产效率与降低成本。为了达成这一目的,大野耐一先生强调削减各种浪费。精益生产由JIT 与自动化 两大支柱构成。
2、TPM管理
1961年,日本电装株式会社开始实践美国的生产维护模式, 并结合中国“鞍钢宪法”中的“两参改三结合” 等管理思想,形成了全员参与的设备维护管理模式。该管理模式于196年正式起名为“TPM“ (全面生产维护,total productivemaintenance) ,即“全员参与的生产力维护”,并得到日本设备维护协会的提炼和推广,遂风靡全球。
TPM管理主要由“两块基石”、“八大支柱“构成。主要目的是:通过追求零故障、零事故、零缺陷、零损失,达到生产综合效率最大化。
3、精益生产与TPM管理的融合原因
在我国产业界普遍存在一种误解: TPM管理是精益生产的一部分。其实,二者原本是两种各自独立的改善性管理体系(或价值创造的模式)。但实践证明:二者除了有互补、互通的一面之外,也有必要进行融合。
因为生产工艺要求,不少企业是天生的设备密集型;而且,因人工成本上升、人员流动性较高等原因,我国企业正普遍由人工密集型向设备密集型进行转变,以求降低成本、稳定生产并提高效率。
然而,设备密集型企业常发生故障停产、产品不合格、安全事故、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,直接影响到经营绩效。而企业在进行经营绩效改善时,如果单独选择精益生产,或者单独选择TPM管理,即便是认真实施之后,最后会发现: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,却明显存在不足。
在设备密集型的企业,企业整体效率与经营绩效严重依赖于设备,若只推行精益生产,则往往对设备管理缺乏必要的深度与系统化的改善,也就无法实现零故障等核心目标。例如,在设备的自主维护、专业维护等方面,就如何有效开展“定期维护”、“状态维修“ 、“维修预防”、“设备自愈机能”等,精益生产理论对其付之阙如。而一旦设备处于带病作业的状况下,精益生产所强调的流动生产、安定化生产、零库存等,就会徒有虚名。
反过来讲,即便是在设备密集型企业,设备自然是主要的管理对象,却并非是唯一的管理对象。 若单独推行TPM管理 ( TPM主要针对设备), 往往容易就设备论设备,失去全局性的改善视野与机会。若想识别企业整局效率状况,精益生产中的价值流分析( value stream mapping,VSM), 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,但TPM管理并未涉及价值流分析;在一些设备密集型的企业 ,实施单件流(小批量流)、均衡生产、自动化等,可明显提升生产效率
与产品质量、降低成本,但TPM也未深入涉及。另外,若企业整体运行瓶颈不在于设备效率而在于其他方面,在此情形下,还固执地只推行TPM管理,依据高德拉特的“瓶颈管理”原理(只有当在瓶颈环节提升了多少效率时,企业整体效率才会提高多少), 我们可以容易地判断:只推行TPM管理的收益,对改善企业整体效率的意义很有限。
企业尝试着将精益生产与TPM管理相融合,从生产环节的个方面、从企业整体去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,比单独推行TPM管理或精益生产要有效许多,效益也会更显着。当然,企业在推行时也应该量体裁衣,寻找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精益TPM管理之路。
- 上一篇:TPM管理人才培养的目的
- 下一篇:TPM专业保全信息化